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18 14:37:02
每經記者 范文清 每經編輯 孫磊
在多家汽車零部件巨頭開始戰略“瘦身”的背景下,博世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仍在加強。
10月15日,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飛抵北京,開啟了他今年的第四次中國之行。這一次,他為博世在江蘇太倉的三期工廠和蘇州新廠的開業而來。
10月16日,博世合資公司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太倉分公司三期工廠正式開業。2025年,博世的第二代電橋將在此投入批量生產,以進一步擴大博世電橋和電機的在華生產能力。而在該工廠正式開業的第二天,位于蘇州的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也正式落成啟用。該基地于去年3月奠基,計容面積約30萬平方米,將專注于研發和制造新能源車輛的核心部件,計劃于未來數年內共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將于今年下半年正式量產。
“中國是博世的重要市場和技術創新的關鍵陣地。我們仍將致力于在華投資,以技術創新驅動本土發展。”10月15日,哈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電動智能技術浪潮帶來的新機遇,博世要努力抓住,將最新的創新技術在中國市場推出。
反對單方加稅,公平競爭環境對誰都有利
哈通此次來華正值歐盟通過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終裁草案的爭議期。據新華社報道,德國總理朔爾茨10月16日在德國聯邦議會再次批評歐盟擬對華電動車加征關稅的舉措。他強調,歐盟十幾個成員國和許多德國汽車制造商高管都反對歐盟對華電動車加征關稅。
作為德國知名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博世對此也持反對態度。“博世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我們非??粗匾粋€國際化的、公平的競爭環境?,F在出現的一些所謂的爭端或爭議,我覺得可以通過磋商、談判來解決。”哈通對記者說。
在哈通看來,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中國的電動車進入歐盟市場,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德國的汽車公司在中國進行生產、銷售,以及中國的公司在德國及歐盟進行生產、銷售,這都是非常自然的過程,應該通過談判和溝通找到解決方案,這是我所希望的。”哈通說。
當前,為了能有效規避因高額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不少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正通過與歐洲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或在歐洲本土設計生產基地,加速擴張歐洲市場。有人擔心,這種趨勢會對博世的在華業務帶來影響。
對此,哈通認為,中國車企去海外建廠是非常重要且大膽的一步。“博世有拓展海外市場的經驗,如果中國車企準備去歐洲開設工廠,可以充分考慮與博世合作,我們可以把同樣的合作關系帶到歐洲,幫助他們在歐洲市場進一步拓展,告訴他們什么時候可以依賴中國的供應商,什么樣的產品可以依賴歐洲的供應商,什么時候可以把中國的供應商轉向歐洲的供應商。”
但哈通也表示,中國現在是一個創新能力非常強的市場,博世的很多創新產品往往首先在中國市場推出。所以博世中國團隊會密切關注中國市場呈現出的新趨勢,與德國及歐洲的其他博世分公司密切合作,將博世最新的創新技術及時在中國市場推出。
為“每一輛車的技術而戰”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不僅是主機廠,供應商也面臨著不小的競爭壓力。對此,哈通也坦言,當下的中國市場其實沒有一個所謂的“安全位置”,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對客戶提供最佳價值。
“博世在中國需要持續的競爭和努力,保證我們的生產、技術、產品和質量是最好的,價格是客戶能夠承擔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中國不斷進行投資。”哈通說。
在哈通看來,市場出現激烈的競爭態勢是正常的,關鍵在于到底有沒有人賺到錢。面對競爭,主機廠必須為“每一輛車而戰”,而博世為“每一輛車的技術而戰”。
目前,博世在中國運營著34個生產基地和26個技術中心,擁有超過1萬名研發人員,以持續提升在中國市場的本土軟件和研發能力。
“中國速度是非常驚人的!中國市場具有非常強的創新能力和創新需求,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我們也在調整自己的節奏。比如我們與文遠知行合作的L2++級別的輔助駕駛系統,以最快的速度交付給了奇瑞汽車。這一項目在博世集團內部是第一個(此類技術的開發應用),且快速開發成功、落地交付。在中國,投放上一代技術是無法獲得市場認同的,所以博世要把所有最新的技術投放到中國市場。”哈通說。
面對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和智能駕駛技術加速滲透,博世也在積極進行技術儲備,應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剛剛開業的江蘇太倉三期工廠和蘇州新廠,就是博世為了快速響應中國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而建。
“我們會對各種各樣的車輛電氣化技術進行投資,包括電池、純電車、增程式電車、插電式電車等,也會對各種各樣的技術路徑盡可能地保持開放,在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保持技術中立。”哈通說。
面向未來,博世首先會繼續滿足市場在燃油車方面的需求,博世相信這一需求在未來幾十年依然會存在。其次,在電驅方面,博世會有大量的投資。此外,在智能駕駛領域,未來幾年博世會著重強調車外軟件的開發,關注那些能夠為消費者的價值實現最大化的領域,比如自動駕駛、自動停車、停車輔助、L2++智能駕駛、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等。
“中國雖然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乘用車市場,但中國的乘用車保有量依然較低,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我們需要盡可能地了解中國消費者的種種需求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哈通向記者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